常覺得奇怪,夫妻或是伴侶之間,為什麼常會因為一些無聊的小事爭執著?


是不是因為距離太近?總覺得對方應該懂得自己說某句話的含意,或者不帶任何情緒,只是在陳述一件事實,然後…..卻惹惱了對方?


明明成年人都清楚的知道,這世界上不該有什麼 視為理所當然的事,但總是忍不住會把親密的另一半---- “視為理所當然


「他當然會懂。」


「他應該知道。」


「我只是一時這樣,又不是每天都這樣。」


「我心情已經夠不好了,你就不能多擔待一點嗎?」


「我也很累,妳不能體諒一下嗎?」


「妳什麼時候看過我吃這個東西了?那就表示我根本不愛吃這個。」


「妳的聽力已經減退了,不要再戴著耳機聽音樂了。」


「去年你不想去,為什麼今年又想去了?」


「是是是,我怎麼會知道妳最喜歡他?」


「好好好,你沒看到我現在沒空嗎?」…….


諸如此類的話,我們多半都認為每天相見、親如雙胞胎的對方應該知道,為什麼在某一天、某一時、某一刻,對方卻好像變成個陌生人,盡是說些狀況外的話?


我們說出來的真心話,對方真的仔細聽了嗎?聽進去之後,真往心裡擱了嗎?有多少人真的是體貼、細心又敏感的?這些體貼細心又敏感的人,當真時時刻刻都能牢記住對方喜歡什麼?不喜歡什麼?


那些模稜兩可、不置可否的答案,又有多少需要調整與揣度的空間呢?


敏感有時會成為多疑,粗心會被當成漠不關心、不夠用心,好心提醒會變成嘮叨,多方設想有可能管的太多;那麼,過與不及的界線到底在哪裡?


老實說,我也不知道!


感受或許是虛幻的,意識流的感覺又不切實際,你認為、我認為之後,還要溝通,你不說、我不說之後,最後誰都沒有真正認識誰。


人是獨立的個體,心思和想法很有可能隨時在變,如果沒有同理心,任誰的分寸都不可能拿捏的剛剛好,體諒絕不能變成一個口號,相互瞭解也不能成為『你應該懂』的代名詞。


可笑的是,大家絕大部份都認為對方至少百分之七十的----“應該知道;往往忽略了,真正佔有百分之七十 應該知道的人,其實只有自己。


奇怪,真的很奇怪,人為什麼要將希望寄託在一個出生背景、成長環境、求學過程完全不一樣的人身上?只因為他()是你()的最愛嗎?


所以他()理所當然的 應該知道?!


於是,用心的人感到吃力,不用心的人覺得莫名其妙,誰是誰非,沒有定論;也許只有包容可以化解這一堆奇怪的衝突。


性別不同、思想不同、邏輯推演不同、立場和看事情的角度不同,如果不是因為愛,為什麼會在這裡?


就讓彼此的讓步,多點價值吧!


 


 


 


以為你都知道(鋼琴演奏)

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24號魔法屋~又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