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有些衝突看起來沒什麼大不了,但很多人因為長年的衝突沒有獲得解決,心靈不斷得受折磨。


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遭遇,對於自己成長的家庭,也有不同的回憶。無論是愛或傷痛,「家」畢竟是我們一生中關係最密切的地方;童年時從家庭所受到的影響,會延續到日後所經營的新家庭、塑造出的下一代。有個甜蜜溫馨的家作為 避風港,是人的基本需求;不把成長過程中負面的影響及擴及到新的家庭,而讓「家」成為更溫暖、更滋潤的地方,是人生的重要課題。


認識「原生家庭」


基本上 ,人一生有兩個家庭:一個是自己出生、成長的家庭,另一個是進入婚姻生活後所建立的家,也就是自己「當家」的家。原生家庭就是指個人從小成長的家。



原生家庭對婚姻的影響
婚後夫妻雙方都會將原生家庭的經驗、價值觀、溝通模式..帶入新家庭。


本文節錄/更多優質文章請參閱「愛家雜誌」/作者︰柴美榮


過去如何,往往會決定我們對現在如何反應,這些包袱有時會左右我們付出愛或接受愛的能力。我們若能辨認這些問題,就可以了解自身很多行為和反應的起因,且能調整自己。


一首詩這樣說:你笑起來像你母親嗎?你嘆起氣來像你父親嗎?有些事會不會隔代遺傳,像我常聽人們說的那樣?你是詩人,還是舞者?是魔鬼,還是小丑?或者你是遺傳之下的新奇綜合體?


原生家庭(Family of Origin)是我們出生、成長的地方,它塑造了人的個性,影響人格成長、人際關係、管理情緒的能力..等,也是個人情感經驗學習與兩性相處方式的最初場所,而與父母的關係、相處模式會影響我們未來重要的人際關係。


英國「Care for the Family」創辦人羅伯.帕森斯(Rob Parsons)認為,過去如何,往往會決定我們對現在如何反應,這些包袱有時會左右我們付出愛或接受愛的能力。我們必須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並解決它,若能辨認這些問題,就可以了解自身很多行為和反應的起因,且能調整自己。


三個影響的因素


可以藉由以下幾個面向,檢視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:


1家中排行:


不同的排行往往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,例如:老大通常比較注重成就且負責任;他們從小就擁有父母特別的注意,後來則被賦予特別的責任。中間的孩子多半較好爭競,為了「趕上」年長的兄姊,他們可能會尋找獨特的領域,表現與眾不同的專長;他們常會抱怨被忽視、在家中沒有地位,或是常得在手足中充當調人。最小的孩子多半備受寵愛、受到全家的照顧,個性隨和。獨生子女在許多方面跟老大相似,但同時又具備一些老么的特質。


對身為老么的人而言,由於在家裡沒有決定權,為了突顯自己,講話就得特別大聲。一個總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聲量的孩子,日後在人際關係上,會在意別人是否尊重他的意見。


2、成長背景:


一個從小看母親總是用眼淚操縱父親的小孩,長大後當他看見妻子掉眼淚時,立刻大發脾氣,而不是去安慰她;因為一剎那間,兒時的影像彷彿又重演,他的潛意識裡,認定妻子就像母親要控制父親一樣。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是因為我們把過去和現在混淆,以為過去的事情再度發生,其實,在身邊的人只是碰巧觸發了我們的心理按鈕,產生激烈的情緒反應。


3、內在誓言:


可說是成長經驗中的「座右銘」,或是一直留在心中的某些理念,成為我們人生的最高指導原則。成長背景和父母無形中灌輸我們很多信念,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,而且不斷影響我們。「內在誓言」曾在過去人生某個階段中,保護我們不致受到太大的傷害。


內在誓言有很多種,例如:「男人都不可靠,所以我要存私房錢」;從小生活貧困,看見父母總是很努力工作,於是學會「人生就是要打拼」,甚至變成「工作就是探索原生家庭的影響有人生,人生就是工作」。這樣的人即使成年後生活富裕,也無法讓自己與家人稍微放鬆一些、生活多點享受。


自我防衛的三種型態


美國家族治療大師維琴尼亞.薩提爾女士(Virginia Satir)指出,溝通是人們傳遞訊息、彼此將訊息賦予意義與詮釋,並且從個人內在與外在做出回應的過程。兒童從與父母的互動中,學會了如何解釋或看待父母所傳遞出來的訊息,以及其中之字句、音調、接觸及表情的差異,而這類經驗便塑造了我們成人時的溝通態度與方式。薩提爾女士長期觀察家庭內成員的互動,發現人們在面對威脅或壓力的情境時,因著要保護個
人的自尊而產生口語訊息與非口語訊息互相衝突的「不一致溝通」的應對方式。人際互動時,有三種自我防衛的型態:


第一種是「討好型」(Move towardpeople),以「討好人」來保護自己。


這種人總是笑嘻嘻的,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甜言蜜語,主動和人握手、打招呼,用「只要我乖,人就愛我」的內在誓言,希望天下所有人都愛他。但若是一直採用同一種方式面對問題而沒有彈性時,就會出狀況。


第二種是「攻擊型」(Move a g a i n s tpeople),在別人還沒有指責他之前,先兇狠的指責別人,與每個人保持距離。


這種方法可以隱藏自己的軟弱,不輕易被人刺傷,但付出的代價卻很大,其實他內心很需要愛,卻用攻擊的態度拒人於千里之外。


第三種是「隔離型」(Move a w a y f r o mpeople),既不攻擊也不討好別人,把自己隱藏起來,冷眼旁觀。


有的人是「電腦型」,凡事用邏輯分析,過度理性,以隔離感情的方式保護自己,不和別人互動,也不把心事告訴別人,很難與人深交。有的人是「小丑型」,雖然表面上嘻皮笑臉,卻從不敞開自己的內心,他可以把你逗得哈哈笑,可是根本不分享心事。雖然達到保護自己的目的,但享受不到與人心靈相契的喜樂。


追溯、探索自己成長歷程的過程中,需要耐心和體諒,並運用合宜的方法或尋求資源、協助,將幫助我們重新認識自己、更多成長,讓我們在人際互動與親密關係裡,更健康、表裡一致。


 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24號魔法屋~又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